时代楷模与身边榜样>>
高分子化学家--冯新德
添加时间:2020-04-24 12:59:14  

冯新德,生于江苏吴江,高分子化学家、高分子化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33年他考入东吴大学,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获理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他在清华园准备研究生的入学考试时,“七七”事变爆发,北方各大学南迁,他几经辗转,终于到达昆明。1938—1939年执教于云南大学,1940年转到重庆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化工科任教,1941年12月到遵义浙江大学化工系,先做该系系主任李寿恒教授的研究生,后当讲师教有机化学。1945年考取公费留学生,1946年入美国印第安纳州诺脱丹大学研究院化学系,在著名高分子化学家C.C.普赖斯指导下,完成了“氯代乙烯基萘的合成、聚合与共聚合”博士论文,1948年8月毕业,获博士学位。在校学习期间,成绩优秀,连续三年获美国通用轮胎橡胶公司奖学金。

材料结缘

学成后,他接受清华大学聘请于1948年9月回到上海,新婚不久即偕同夫人叶学洁乘船北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一年回到清华园。从卢沟桥的炮声中离开清华园到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经历了十一个春秋,他回到母校,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兼辅仁大学化学系教授。1956年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成立,他被聘兼任研究员。1955年起他还受任中国科学院高分子委员会委员,在王葆仁主任委员的主持下,参加了有关高分子化学的各项规划工作。1978年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第二十届至第二十二届理事会理事兼高分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即院士。1984年任日本京都大学医用高分子与生物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到日本讲学。1988年以来受聘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生物工程中心客座教授,并进行国际合作研究。

杰出贡献

冯新德曾负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分子化学方面的重大、重点项目,计有“七五”期间的“烯类双烯类聚合反应研究——机理、动力学及产物结构调节”和“八五”期间的“烯类聚合反应与产物精细化的研究”、“生物材料研究”。他共发表中英文论文200余篇,并著有《高分子合成化学》一书,上册于1981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下册尚未出版。冯新德为发展我国高分子科学事业和高分子化学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获国家级奖励6项。

严谨治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后,冯新德先生于北京大学开设高分子化学课,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他认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固然都很重要,但是最根本的是要出人才。在教学上冯新德非常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要求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他讲课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博得学生的好评。这和他有广博的知识与认真备课是分不开的。他常把教师喻为园丁,如果浇花用一担水,则缸里要挑足十担以上的水,要勤挑水,要认真备课。

启迪后世

冯新德的一生贡献给了科研和教育。科研方面,他虚心求学,留洋归来,成为我国高分子领域开拓者,让世界看到了我国的科研实力,不少外宾称赞我们年轻人的研究水平是上层的。在教育领域,他严谨治学,桃李满园,不重数量而重质量,为我国科研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培养了可靠人才。他的一生是有高度的,对后世的影响是有广度的,这种严谨奉献的人生观值得我们新一代谨记并学习。

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生于活于一个和平富足的时代,我们享受着前辈们的拼搏成果,憧憬着自己的美好人生。但是要知道,这个时代世界各国之间仍存在着竞争,有形的无形的,我们不进则退,不可只满足于眼前的安逸,更应承担起我们新时代青年应担负起的责任,把家国情怀谨记于心,在各自的领域,像冯老一样,发光发热,为后世的安详,为国家的富强,奉献我们的人生,贡献自己的力量。